高压旋喷注浆工艺
一、 材料选择与准备
旋喷注浆是靠高压液流的冲击力破坏土层并与土体混合成新的固体,根据喷射工艺要求,浆液应具备以下特性:注浆液具有良好的可喷性;有足够的稳定性;浆液中气体应少;能调
解浆液的胶凝时间;优良好的力学性能;无毒、无臭、 ;结实率高。水灰比一般采用 1:1~1.5:1 的水泥浆液。
在喷浆之前按施工要求准备好足够的合格的水泥浆液,
二、 旋喷参数的确定
1、 压力参数的确定
一般情况下采用加大泵压力来增加其流量及流速,进而增大喷射力。根据以往经验,本工程压力选择为:0~3米时,采用 25Mpa,3 米以下时采用 23 Mpa。
2、 旋转提升参数的确定
旋转、提升的速度与喷流半径有关,而有效半径与喷嘴的几何尺寸和喷射角度有相互联系,并直接影响喷流的特性。
根据施工经验,旋喷提升速度宜控制在 25~28cm/min 范围内,
旋转速度宜控制在 20~28r/min 范围内。其中在顶部 1m 应选用
较慢的转速和提升速度。 一般为 20~23cm/min 速度提升, 20r/min
旋转。
3、 喷嘴直径
喷嘴安装在钻头侧面,是旋喷注浆的关键部分,喷粉直径大小对喷射流速度影响很大。一般单管注浆中喷嘴直径选用2.0~3.2mm。
三、 旋喷注浆参数确定
1、 喷射直径的估计
旋喷后的固结体尺寸由以下因素决定:土的类别及密实程度,高压旋喷注浆方法,喷射技术。 根据我国使用的水泥浆液,压力为 20Mpa左右、喷嘴孔径 2.0〈d〈2.5mm 时。旋喷固结体直径(D)可按标贯次数(N)进行估计:
粘性土(适用于 0〈N〈5〉 :D =0.65/154N2~1/154 N2)
砂类土(适用于 5〈N〈15〉 :D=1/770(350+10N- N2)
2、 布孔形式
根据现场实际情况,本工程采用三角形布孔。矩形布孔
四、 高压旋喷注浆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
1、 施工工艺
1. 1 钻机就位
钻机安放在设计的孔位上并应保持垂直,施工时旋喷管的允许偏斜不得大于 1.5%。
1. 2 钻孔
单管旋喷常使用 76 型旋转振动钻机,钻进厚度达30m以上,适用于标准贯入度小于 40 的砂土和粘性土层。当遇到比较坚硬的地层时宜用地址钻机钻孔。钻孔位置与设计位置
的偏差不得大于 50mm。
1.3 插管
插管是将喷管插入地层预定深度。使用 76 型振动钻机钻孔时,插孔与钻孔两道工序合二为一,即钻孔完成时插管作业同时完成。如使用地址钻机钻孔完毕,必须拔出岩芯管,并换上旋喷管插入到预定深度。在插管过程中。为了防止泥砂堵塞喷嘴,可边射水边插管,水压力不超过 1Mpa。若压力过高易将空壁射塌。
1.4、喷射作业
当喷管插入预定深度后。由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,值班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检查浆液初凝时间、注浆流量、压力、旋转提升速度等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,并随时做好记录,绘制作业
过程曲线。
1.5、冲洗
喷射施工完毕后,应把注浆管等机具冲洗干净,管内、机内不得残存水泥浆,通常把浆液换成水,在地面上喷射,以便把泥浆泵、注浆管和软管内的浆液全部排除。
1.6、移动机具
将钻机等机具设备移到新孔位上。
五、 主要技术要求
1. 钻机或旋喷机就位时机座要平稳,立轴或转盘与孔位对正,倾角与设计误差一般不得大于 0.5°
2、 喷射注浆前要检查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,设备的压力和排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。管路系统的密封圈必须良好。各通道和喷嘴内不得有杂物。
3、 喷射注浆时要注意准备,开动注浆泵,待估算水泥浆的前锋已经流出喷头后,才开始提升注浆管。自下而上喷射注浆。
4、 喷射注浆时,开机顺序也要遵守第 3 条的规定。同时开始喷射注浆孔的孔段要与前段搭接 0.1m 防止固结体脱节。
5、 喷射注浆作业后,由于浆液析水作用,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,使固体体顶部出现凹穴,所以应及时用水灰比为 0.6~1 的水泥浆进行补灌,并要预防其他钻孔排除的泥土或杂物进入。
6、 为了加大固结体尺寸,或深层硬土为避免固结体尺寸减小,可以采用提高喷射压力、泵量或降低回转与提升速度等措施,也可采用复喷工艺。
7、 冒浆的处理,在旋喷处理中,往往有一定数量的土粒,随着一部分浆液沿着注浆管壁冒出地面。通过对冒浆的观察,可以及时了解土层状况、旋喷的大致效果和旋喷参数的合理性等。根据实验,冒浆(内有土粒、水及浆液)量小于注浆量的 20%为正常。超过 20%或完全不冒浆时,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。若是地层中有较大空隙引起的不冒浆,则可以在浆液中掺入适量的速凝剂,缩短固结时间,使浆液在一定土层范围内凝固。另外,还可以在空隙地段增加注浆量,填充空隙后再继续正常旋喷施工。冒浆量无穷大的主要原因,一般是有效喷射范围与注浆不相适应,注浆量大大超过旋喷固结所需的浆量所致。减小冒浆的措
施有三种:提高喷射压力;适当缩小喷嘴直径;控制固结体形状。在正常情况下的冒浆可沿公路横向方向,在相邻两个孔之间开挖排浆沟,形成桩与桩之间的系梁,以便提高复合地基总体承载力。
|